天使之伞--农药中毒急救网移动版

网站首页 > 指南共识 > 其他 >

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

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

2.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

深静脉血栓形成(Deep Venous Thrombosis,DVT)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管腔内不正常的凝结,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,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[20],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,尤其多见于下肢,本共识中特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。

2.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

DVT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[21],容易被忽视。对于有症状的患者,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、疼痛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患肢皮温升高、皮肤颜色改变等,同时可能伴有体温升高、脉率增快、白细胞计数增多等全身反应[22-23]

随着病情发展,静脉瓣膜被破坏导致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,患者可能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,主要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、肢体肿胀、溃疡等[23]

2.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

导致DVT 的三大因素:静脉内膜损伤、静脉血流淤滞和血液高凝状态,凡涉及以上因素的临床情况均可增加DVT发生风险[21,24]。具体包括以下三类[25-28]

(1)静脉内膜损伤的相关因素:创伤、手术、反复静脉穿刺、化学性损伤、感染性损伤等。

(2)静脉血流淤滞的相关因素:长期卧床、术中应用止血带、瘫痪、制动、既往DVT 病史等。

(3)血液高凝状态的相关因素:高龄、肥胖、全身麻醉、恶性肿瘤、红细胞增多症、人工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、妊娠、产后、长期口服避孕药等。

2.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

2.4.1 风险评估

对于所有卧床患者,在入院后24h内,以及住院期间发生转科、治疗方案或病情变化时,需要对其进行DVT风险评估。评估工具建议使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[21]

2.4.2 预防措施

对卧床患者需要常规进行DVT预防,根据DVT风险评估结果选择预防措施。参照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的结果,建议低危患者采取基本预防;中危患者采取基本预防和物理预防,并根据病情需要遵医嘱采取药物预防;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,三种预防方法联合使用。

2.4.2.1 基本预防

(1)宣教预防知识: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,鼓励患者多饮水,避免血液浓缩[26];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,如戒烟、戒酒、控制血糖及血脂等[20]

(2)正确指导和协助患者床上活动,如踝泵运动、股四头肌功能锻炼等[26]

(3)不宜在下肢行静脉穿刺。

(4)避免在膝下垫硬枕和过度屈髋[22],病情允许时可抬高患肢,促进静脉回流[24]

(5)定时评估患者双下肢情况,发现肿胀、疼痛、皮肤温度和色泽变化及感觉异常等,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[22]

2.4.2.2 物理预防

物理预防是预防DVT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,主要包括使用梯度压力袜(又名“弹力袜”,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,GCS)、间歇充气加压装置(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,IPC)和静脉足底泵(Venous Foot Pump,VFP)。

应用物理预防前应常规筛查禁忌证,如患者存在下列情况,禁用或慎用物理预防措施:①充血性心力衰竭、肺水肿或下肢严重水肿;②下肢DVT形成、肺栓塞发生或血栓(性)静脉炎;③下肢局部异常(如皮炎、坏疽、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);④下肢血管严重动脉硬化或狭窄、其他缺血性血管病(糖尿病性等)及下肢严重畸形等[21]

(1) 使用梯度压力袜[26]。使用前根据产品说明书测量患者下肢尺寸,选择合适型号的GCS;使用期间,定时检查GCS穿着是否正确以及下肢皮肤情况,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处理;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,建议日夜均穿着,可间歇脱下。

(2)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或静脉足底泵。遵医嘱正确使用设备,使用时注意调节腿套/ 足套至合适松紧度。同时加强巡视,注意观察患者下肢皮肤情况,了解患者感受。若有任何不适,及时通知医生。

2.4.2.3 药物预防

常用预防药物包括普通肝素、低分子肝素(Low-Molecular-WeightHeparin,LMWH)、Xa因子抑制剂、维生素K拮抗剂(Vitamin KAntagonists,VKA)等。用药前须评估患者有无药物预防禁忌证[21,29],如:近期有活动性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;严重头颅外伤或急性脊髓损伤;血小板计数<20×109/L;活动性消化道溃疡;恶性高血压;对药物过敏;严重肝肾功能损害;类风湿视网膜病且有眼底出血风险;既往有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病史者禁用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等。用药期间做好患者用药健康指导,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和寒颤、发热、荨麻疹等过敏反应;同时遵医嘱定期监测凝血、肝肾功能等。

目前药物预防的主要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和口服。

(1)皮下注射[30]。注射部位可选取腹部、上臂或大腿外侧等,其中首选腹部,但应避开脐周5cm范围以免引起出血。在进行腹部注射时,用左手拇指和食指以5~6cm范围捏起皮肤形成一褶皱,在褶皱顶部垂直进针,缓慢推注药物,推注时间建议大于15s,注射后宜按压3~5min。对于长期注射的患者,应规律轮换注射部位,两次注射点间距大于2cm为宜。

(2)口服用药。嘱患者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,避免随意停药。在服用VKA期间,指导患者保持相对稳定的饮食结构,避免维生素K摄入量波动过大,影响药物预防效果[21]

2.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

对于发生DVT的患者,应根据其治疗方案,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,积极预防DVT相关并发症的发生。

2.5.1 常规护理措施

定时评估下肢症状(肿胀、疼痛、皮肤色泽和温度等),遵医嘱指导患者活动,抬高患肢,促进静脉回流,减轻肿胀[31],患肢禁止局部按摩或热敷。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,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。

2.5.2 药物溶栓的护理

药物溶栓前,遵医嘱完善各项化验检查。药物溶栓过程中,及时评估溶栓效果(下肢肿胀、疼痛等情况),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或穿刺点有无渗血、患者有无胸痛或呼吸困难等表现以及过敏等不良反应[22]。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全身出血倾向。遵医嘱监测D-二聚体、凝血酶时间、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、血浆凝血酶原时间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。同时应加强皮肤护理,预防压疮发生。

2.5.3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护理

协助完善术前各项检查[32]。术后遵医嘱压迫穿刺部位,密切观察有无渗血、血肿等。经股静脉穿刺的患者,须注意下肢远端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有无异常;经颈内静脉穿刺的患者,须警惕患者出现胸闷、胸痛、呼吸困难、血压下降等表现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,鼓励患者进行踝泵运动,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建立[22]

2.5.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

DVT常见并发症包括肺栓塞和出血。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[24],当患者有胸痛、呼吸困难、血压下降、咯血等异常情况时,提示可能发生肺栓塞,应立即通知医生,并配合抢救,包括建立静脉通道,高浓度氧气吸入,监测生命体征,观察意识变化等[22]。出血是DVT抗凝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[24],在应用抗凝药期间要严密观察有无局部出血、渗血和全身出血倾向(如皮下斑、牙龈出血等),以及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。若出现异常,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。


(责任编辑:admin)